更新时间:2023-12-08 22:34点击:
河南罕见暴雨引发的洪灾中,听障、视障等特殊群体的救援问题令人揪心。以听障为例,河南省聋人协会主席李景明2020年11月透露,目前全省约有100万名听力障碍者,无法像听人(即听力健全者)那样便捷地使用手机通话功能。遇到紧急情况时,他们如何第一时间向外界求救,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切。
7月21日凌晨,手语导师杜银玲在其微博上传了一条手语版《河南暴雨 聋人救援方法》视频,这个仓促录制而成、专门面向聋人群体的经验分享,短短一天之内获得了众多明星、大V及普通网友们的接力转发,目前播放量已近1600万。而在垂直领域,从21日上午开始,“手之声”等App便为暴雨受灾地区用户开通免费专线,提供专业的手语翻译服务,代拨求助电话;该行业的许多志愿者还通过微信群组织起来,用休息时间在听障者和不会手语的救援者之间建立沟通桥梁。
长期关注听障群体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璇评价道:“继新冠肺炎疫情之后,河南暴雨再次把听障群体的语言应急服务推向了公众视野。这一回,许多人的应对更加迅速,更加有经验。”
南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听障群体内部较为多元化,比如有些是不会手语的“口语听障者”,有的则只会用手语,而手语也有“方言”;此外还有一类“盲聋人”,既看不见又听不见,他们的呼救声更难被注意。多位受访者期待健听人士主动了解手语及聋人文化,早日实现聋听之间的信息无障碍沟通。
手语老师杜银玲制作的聋人求救指南得到了千万级传播。
科普者:凌晨赶制聋人求助指南引爆传播
此次河南暴雨救援中,很多人关注到听障群体的现实困境,是由于一条时长2分15秒的科普视频《河南暴雨 聋人救援方法》。
制作者杜银玲是位听障者,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计算机专业,目前是圈内知名的手语导师,在线上线下讲授手语课程。
杜银玲。
回忆起录制这条视频的原因,她在微信对话框中,一字一句地写给南都记者:“现在这情况, 很像之前新冠(疫情在武汉暴发)的时候。当时我在网上看到情况紧急,听人纷纷转发自救指南、救援电话,而聋人悄无声息。我就感觉,那些重要的信息必须得有手语版,没有人做,我得做,不然很多聋人没有信息获取渠道,太危险了。”
这次河南突降暴雨也是一样。
7月20日晚上,杜银玲在北京的家中刷微博,越刷越揪心,到深夜12点左右,猛地从沙发上起身,坐到餐桌前,把手机靠在杯子上就录了起来,“我在视频中介绍的聋人求助方法,不是什么‘系统总结’,是我自己本来就了解的东西,当时就想着赶紧分享出来,让聋人小伙伴们保护好自己。”她拍下的画面中还有家人的身影,但已经来不及计较了,“赶紧剪完就发了。而且因为一开始只想着给聋人看,字幕都没有实打实翻译。”
在这个视频中,杜银玲分门别类地介绍了3种聋人打求救电话的方法:对于手语使用者,她推荐下载“手之声”“瀛诺”“滴语7655”这3个App,找平台上的远程手语翻译提供电话转接服务;对于使用口语的听障者,她推荐了“音书”和“讯飞听见”,如使用小米、华为等手机,还可以使用AI通话功能,将语音转为文字发出求救信号;针对中国联通“畅听王卡”的用户,则提示他们使用专门的微信小程序“畅听助手”,在与微信聊天相似的界面之内直接实现语音与文字的实时互转,告知求助信息。
视频发出后,她又想到,在网络信号不佳的情况下也可以发短信到12110报警求助,于是把自己去年录制的科普视频《聋人如何报警?》又在微博上转了一遍,并提示说,“编辑短信时一定要标清地址位置以及情况,结尾务必加上个字母‘L’,代表‘聋’的意思。警方会短信联系。”
杜银玲没有想到,自己做的指南最终会打破“圈层”,在全网传播,“挺感谢那些大V和媒体的,是大家一起帮忙转发,才让更多聋人得到帮助。也说明大家还是很关注听障群体的,就很棒!”很多年轻聋人在视频下方留言致谢,或者表示“很有用”“学到了”,而杜银玲印象最深的一类反馈是,一些家中有聋人长者、但自己不会使用手语的网友说,她的手语科普视频帮了大忙。